医院简介
光辉历程
资质证书
医院文化
医疗环境
招聘信息
联系我们
您现在的位置:咸阳杨仨疼痛医院文章浏览  
腰椎病特点和发病原因

1.什么是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简称“腰突症”,亦称为“髓核突出”(或“髓核脱出”)或“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症”。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腰部疾患之一。本病多发于20 40 岁之间,而且男性多于女性。其发病史与性别、年龄,职业特点、外伤史及受寒凉史多有关联。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囚腰椎间盘各部分(髓核、纤维环及软骨板)在有不同程度退行性病变后,又在外界因素作用下,致使纤维环破裂,髓核从破裂处突出而致相邻组织受刺激或压迫,从而使腰部产生疼痛,一侧下肢或两侧下肢麻木、疼痛等一系列临床症状。
腰推间盘突出症突出的髓核一般向椎管方向多见,而向推体方向较少。髓核止于后纵韧带前方的称为“突出”;穿过后纵韧带进人椎管内的称为“脱出”。
腰推间盘突出后,可继发产生脊柱生理前凸变直或侧凸、脊神经根受损、椎间隙变窄、椎体边缘骨质增生、推间关节退变、椎管狭窄等一系列改变,从而导致许多病人的症状长期迁延不愈。

2.什么是腰椎解剖特点

腰推一共有5 块,上接胸椎、下连骸椎。每一块腰推由椎体、椎弓及从椎弓上发出的突起(包括关节突、横突和棘突等)构成。腰椎的椎体很大,而且横断面呈凹陷向后如肾形,椎弓粗大,椎板短厚,椎孔较大呈三角形,棘突为垂直的长方形。骨板,伸向后方;棘突前后略扁,伸向后外侧,其根部后下方有副突。关节较粗大,成失状位。

3.腰椎间盘是由什么构成的

腰椎间盘位于两个推体之间。是一个具有流体力学性能的结构。它由髓核、纤维环和软骨板三部分组成。其中髓核为椎间盘中央部分;纤维环为周围部分,包绕髓核:软骨板为上、下两部分,直接与椎体骨组织相连。整个腰椎间盘的厚度约为8 10 毫米

纤维环
椎间盘(上面观)示意图
髓核:为豁性透明胶状物质,内含80 %的水,因包在纤维环中,故有流体的物理特点,可通过自身的形变作用,将由椎体所传来的压力,放射状地平均弥散开。
纤维环:为一弹性纤维环,纤维呈斜行紧密分层排列,包绕髓核。纤维环牢固地附着在椎体两端,构成椎间盘的外周部分。

软骨板:是一透明无血管的软骨组织。
腰椎间盘原有血管分布,20 岁以后血液循环逐渐消失,成为一个无血管的组织。椎间盘所含水分也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少。胎儿时纤维环、髓核的水分分别为S0 %和90 % ,发育至成年时各减少10 % ,到30 岁左右则分别降至阅%和75 %一78 %。

4 .腰椎间盘的生理作用有

腰椎间盘与颈段、胸段椎间盘的功能基本相似,在介人脊柱承受躯干重量、联系肢体、保持整个身体正常的生理姿势、进行躯干的各种运动时,腰椎间盘又发挥着特殊的功能。具体的功能作用如下:
( 1
)保持腰段高度。正常情况下,椎间盘占整个脊柱高度的l / 5o
( 2
)连结上、下腰椎椎体,并使椎体之间有一定的活动度。( 3 )维持脊柱的生理曲线。腰椎间盘前方厚、后方薄,使腰椎出现生理性前凸曲线。
( 4
)使椎体表面承受相同的压力。虽然椎体之间有一定的倾斜度,但髓核的半液体结构,又使整个椎体表面受相同的压力。( 5 )维持椎间孔及侧方小关节的大小和距离。椎间盘的高度使腰椎间孔在正常情况下为脊神经根粗细的3 10 倍,两者保持一定的距离。若出现椎间盘突出或椎间关节失稳等现象时,可使椎间孔内神经根受压或受刺激而产生症状。
( 6
)缓冲作用。椎间盘为弹性结构,特别是髓核具有形变作用,故人体运动或肩背、腰部突然增加负荷时,髓核可起到吸收震

5.什么是腰椎间孔

椎间孔上、下界为相邻两椎骨椎弓根切迹,前壁为相邻的椎体后缘及椎间盘纤维环。后壁为关节突关节及关节囊,腰椎间孔侧面略呈耳状。腰4 一,处椎间孔上、下径为19 毫米,神经根紧贴推间孔上界出椎管。椎间盘突出一般不致在椎间孔处压迫神经根。但椎间盘退变狭窄时,下位椎骨的上关节突可向上嵌入椎间孔,造成椎间孔狭小和压迫神经根。哑铃形神经纤维瘤可致椎间孔扩大。

6.人体腰椎正常活动范围有多大

腰椎所能进行的活动主要是前后运动的屈曲、后伸、左右运动的侧屈及水平面上的左右旋转,以及三者之间同时运动,综合形成的环转运动,上述运动以前后运动的屈曲和后伸的活动最为频繁。腰椎的前屈有别于人们俗称的“弯腰”,弯腰时大部分运动发生在髓关节,而并非是腰椎单独运动的结果。腰椎在一些韧带的限制下,如黄韧带、棘间韧带、棘上韧带、后纵韧带等,一般活动的范围只能为:前屁45 ' ,左右、后伸3 了,左右侧屈300 ,左右旋转45 ‘。腰推的活动范围与年龄成反比,即随年龄的增长腰椎的各个方向上的活动范围逐渐减小。儿童期腰椎的活动范围较大,尤其是后伸,一些杂技演员从小开始锻炼是有科学依据的。此外,腰椎的活动范围大小与平常锻炼也有密切关系。

7.什么是腰椎的前凸生理曲度

正常情况下,腰椎为前凸曲度,顶端在腰。一4 椎体前面。这种前凸为人体所特有,是在幼儿站立后,逐渐形成的。形成前凸的原因是因为负重而造成的椎体及椎间盘前厚后薄(尤其是椎间盘》,所以此曲度是一种继发性的。腰椎的前凸生理曲度在性别上也有一定差异,一般女性较男性为大。腰椎正常生理曲度的存在,是脊柱自身稳定和平衡的表示,腰椎生理曲度发生变化时,可引起相应部位的慢性劳损性疼痛。有时非腰部疾患也可能造成腰椎生理曲度改变,如先夭性髓关节脱位,可造成腰椎生理前凸增加。

8.腰推间盘突出症的发病原因是什么

腰推间盘突出症的发病是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两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发病原因如下:
( l
)椎间盘自身解剖因素的弱点椎间盘在成年之后逐渐缺乏血液循环,缺血缺氧,故修复能力也较差,尤其是在退变产生后,更是难以修复。
( 2
)腰椎间盘的退行性改变正常情况下、腰椎间盘长期承受体重压迫,加上腰部活动频繁,故更易造成椎间盘较大挤压和磨损,尤其是下腰部椎间盘,从而产生一系列退行性改变,随年龄的增长其程度越来越重。
( 3
)外力作用在日常生活及工作中,许多人存在长期腰部用力不当。过度用力,姿势或体位不正确等情况,这些长期反复的外力造成的轻微损害,日积月累,作用于腰椎间盘,会更加重退变程度。
在上述因素作用的基础上,再加上某种可能致使腰椎间盘所承受压力突然升高或体位改变的诱发因素,就可造成腰稚间盘突出症。
诱发因素可以是突然负重、闪腰、腰部外伤、姿势不当、腹压增高、受寒或受湿等。


 9
.什么职业的人易患腰椎间盘突出症

虽然腰椎间盘突出症可见于各行各业,但一般以劳动强度较大者多见,如从事重体力劳动的农民、工人、矿工、建筑人员等发病率较高。这一观点在20 世纪80 年代以前占主导地位。但根据临床观察表明,一些从事特定职业的人员.发病率甚至还要高,如车床工人、电焊工人等。此外,一些非体力劳动者,如坐办公室人员、教师等,长期保持同一种姿势,其发病率也在逐年上升。

10.为何青、中年人易患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突出症就发病年龄来讲,一般多发在20 40 岁之间。其比例大约占整个发病率的80 %左右。尽管这个年龄是人体体力最充沛的时期,但腰椎间盘已开始退化,特别是纤维环的退变也已开始,再加上这一年龄的运动量相当大,不注意休息,故此病症多发在青、中年人。随年龄的增长,诚核所含水分越来越少,最后干枯固定,这时的伯核对纤维环的冲击力相应降低,故55 岁以后此病的发病率即随之降低。

11.腰椎间盘突出症为何多发生于腰椎下段

腰椎间盘突出症多发生于腰椎下段的原因,可从解剖因素及生物力学的角度进行分析。
从解剖方面看,后纵韧带由上到下宽度逐渐减小,到达腰4 5 及腰5 一能1 时,宽度减至上部的一半,故腰椎间盘易从此处突出,造成腰椎间盘突出症。
从生物力学的角度上看,腰4 5 及腰5 一能1 处承受的压力最大,承担上身体重的60 %左右,活动频繁,活动度又最大,因此,下腰部的腰4 5 以及腰,一骸;是最易遭受损伤的部位。
以上两方面说明,临床上以腰4 55一骸1 为腰椎间盘最易突出的部位,在这两处中,以腰45 节最为常见,片总数的60 %左右,腰51次之。

12.体位与腰椎负荷的关系如何

因为腰椎是脊椎最主要的负重部位,所以腰椎负荷可从以下几方面测算:
( l
)仰卧时,腰椎的负荷最小。这与不受体重影响和机肉放松有关。当髓、膝关节伸直时,腰肌将牵拉腰椎,而产生对腰椎的负荷。若髓、膝关节屈曲时,腰椎放直,腰肌放松,负荷减小,在此基础上再加用牵引,可使腰椎负荷进一步减小。
( 2
)直立位时椎间盘的压力,是椎间盘的内压压力,例如,一体重为70 千克的人,在他第4 腰椎的压力为40 千克,是整个体重的60 % ,若有扭转活动,增加扭转负荷,压力也会随着增加。( 3 )坐位时腰椎的负荷比直立时要大。坐位时骨盆向后倾斜,腰椎前凸消失,在腹侧的重力线向前移动,长拉臂增加腰椎的转力矩,若躯干前屈转力矩也将进一步增加,当正襟危坐时,骨盆前1 顷,腰椎前凸增加,腰椎的负荷减小,但仍比站立时要大。

13 .腰椎的生物力学特点

腰椎的生物力学特点有
( 1
)腰椎的负荷腰椎的负荷相当大,站立时传导躯干、双上肢和头部的重量;坐位时,重力对腰椎的影响略减;卧床全身放松时,椎旁的肌肉仍对腰椎间盘产生挤压作用,而在人体背、抬、搬、推重物等活动时,腰椎所承受的外界力量更大,尤其腰椎下部,故易早期发生退行性改变,特别是椎间盘髓核的退变。
( 2
)腰椎的生理曲度正常腰椎呈前凸曲度,这是人类所特有的,在幼儿站立后逐渐形成的,形成原因是负重而致推体及椎间盘前厚后薄,故它是一种继发性曲度。腰椎正常生理曲度的存在是脊往自身稳定和平衡的标志,若发生变化就为病理。
( 3
)腰椎的连接和支持腰椎的连接除椎间盘之外,周围的韧带、肌肉及舰部、胸部、腹部的肌肉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主要的韧带有前纵韧带、后纵韧带、黄韧带、棘间韧带及棘上韧带。腰部、舰部和胸腹部支持腰椎稳定的肌肉也很多,如背阔肌、下后锯肌、骸棘肌、腰方肌、腰大肌、腹前外侧壁肌、臀大肌、股二头肌、半腔肌、半膜肌等,这些肌群以腰椎为轴心.前后、左右互相平衡、协调一致.协助韧带维持腰椎于某一特定状态,提供动力使腰推产生各个方向的运动,并在一定程度上承受作用于躯干的外力

14.脊椎的内部结构如何

脊髓的横切面,由位于中央部的灰质和位于周围部的白质组成。
灰质,呈蝴蝶形或“H ' ,状,其中心有中央管,中央管前后的横条灰质称灰连合,它将左右两半灰质连在一起。灰质的每一半由前角和后角组成,前角内含有大型运动细胞,其轴突贯穿白质,经前外侧沟走出脊髓,组成前根。颈部脊髓的前角特别发达,前角细胞发比纤维支配上肢肌肉。后角的感觉细胞,包括有痛觉和温度觉的第二级神经元细胞,并在后角底部有小脑本体感觉径路的第几级神经元细胞体(背核),灰质周缘部和联合细胞由其附近含有纤维的白质构成,所谓脊髓的固有基束,贯穿于脊髓的各节段,并在相当程度上保证完成各种复杂的脊髓反射性活动。
脊髓的白质主要由上行(感觉)和下行〔 运动)有髓鞘神经纤维组成,分为前索、侧索和后索三部分。
前索,位于前外侧沟的内侧,主要为下行纤维束,如皮质脊髓〔 锥体)前束,顶盖脊髓束《 视听反射),内侧纵束(联络眼肌诸神经核和项肌神经核以达成肌肉共济活动)和前庭脊髓束(参与身体平衡反射),两侧前索以前连合相互结合。
侧索,位于脊髓的侧方前外侧沟和后侧沟之间,有上行和下行传导束。上行传导束有脊髓丘脑束(痛觉、温度觉和粗的触觉纤维所组成)和脊髓小脑束(本体感觉性冲动和无意识性协调运动),下行传导束有皮质脊髓侧束,亦称锥体束(随意运动)和红核脊髓束(姿势调节)。
后索,位于后侧沟的内侧,主要为上行传导束(本体感觉和一部分情细触觉),颈部脊髓的后索分为内侧的薄束和外侧的楔束。

15.脊柱的功能是什么

脊髓的活动受脑的控制。来自四肢和躯干的各种感觉冲动,通过脊髓的上行纤维束,包括传导浅感觉如面部以外的感觉、温度觉和粗触觉的脊髓丘脑束,传导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的薄束和楔束等,和脊髓小脑束的小脑本体感觉径路,将各种感觉冲动传达到脑,进行高级综合分析。脑的活动通过脊髓的下行纤维束,包括执行传导随意运动的皮质脊髓束以及调整锥体系统的活动,并调整肌张力、协助肌肉活动、维持姿势和习惯性动作协调,准确免除展动和不必要附带动作的锥体外系统,通过锥体系统和锥体外系统,调整脊髓神经元的括动,脊髓本身能完成许多反射活动,但也受脑活动的影响。

16.脊椎有什么特点

腰椎在整个脊柱中承重最大。站立、坐位时、躯干、双上肢和头颈部和重量要经过腰推下传,在人体负重时,腰椎承受的压力更大,故腰椎椎体大椎弓发达,棘突呈板状,水平伸向后方。由5 块腰椎组成的生理前突,为人体所特有,是由于负重导致的腰椎椎体及椎间盘前厚后薄。每个腰椎的小关节为矢状位,因此屈伸活动好。腰推的前屈运动,是上一椎体下缘在下一椎体上缘表面向前滑动的结果。腰椎后伸运动则是上一椎体下缘在下一椎体上缘向后滑动的结果。
腰椎关节突的关节面和颈、胸椎关节的关节面完全不同,关节突的排列不是一前一后,面是一内一外。上关节突在外,下关节突在内,故腰椎关节突不易发生单纯脱位和绞锁。脊柱所有棘突都向后伸出,但有不同程度的下倾斜,胸椎最斜,颈椎次之,腰椎基本上是水平后伸,便于腰椎穿刺。
3 腰椎横突后伸弯度最大,向外延伸最长,位于腰部中间,不像其他4 对腰椎横突那样,有肋骨的保护,第3 腰椎横突末端附着强大的肌肉和筋膜,当脊柱前屈、后伸、扭转时常受到过度牵拉致伤,第3 腰椎横突综合征是腰痛中的常见病之一。
腰椎在胚胎生长发育过程中,较易形成一些先天性的畸形,如腰椎能化、骸椎腰化、先天性脊柱裂,所有这些先天性畸形,都有可能成为腰部疾患的病理基础。在一些因素诱发下,则可能引起腰腿痛症状。

17.脊椎和脊髓是什么关系

脊神经有31 对,脊髓节段是以每一对脊神经根的下界作为判断依据的,每对脊神经附着的范围为一个脊髓节,因此脊髓也有31 节。脊神经包括颈神经8 对,胸神经12 对,腰神经5 对,能神经5 对及尾神经1 对;脊髓也相应地分为31 节,即颈节8 个,胸节12 个,腰节5 个,骸节5 个,尾节1 个。
脊髓位于脊柱的椎管内,脊髓节与椎骨数目亦大致相等,但因脊髓比脊柱短,脊髓节与脊柱骨节不在相对应的平面上。在颈脊柱部位,脊髓分节平面,等于颈椎的数目加l ,第1 6 胸脊柱部位等于胸椎数目加2 ,第7 11 胸脊柱部位等于胸椎数目加3 ,从第10 胸椎起至第12 胸椎的上半部相当于整个腰脊髓的平面,第12 胸椎的下部及第1 腰椎的全部相当于整个能脊髓的水平面。

脊髓,位于椎管的中央,呈扁圆柱状,脊髓上部在枕骨大孔处,始自延髓,其下部,从第12 胸椎以下逐渐变尖,形成脊髓圆锥。自脊髓圆椎以下成为细长的条索,称为终丝。终丝下行,经能管,止于第二尾椎体的背面。
脊髓全长粗细不等,有两个膨大处,分别称为颈膨大和腰膨大。腰膨大的出现是由于一该节段脊髓内的神经细胞和纤维较多所致,膨大的成因与肢体的发达有关,人类的上肢较发达,故腰膨大比颈膨大要小。

19.腰稚先天崎形与腰椎间盘突出症有关系吗

从病因上讲,腰椎病与遗传学无关,但与腰椎先天畸形有一定的联系,如先天性脊柱裂、先天性椎管狭窄、先天性椎体融合、棘突畸形等。具有这些因素的人,虽出生后多无症状,但一般到4O 岁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稚间盘退变加之劳损、风寒等各种因素,则易产生腰椎病症状。如先天性的骨性椎管狭窄,青年时代并无症状,中年以后继发骨质增生、黄韧带肥厚时,就诱发或加重了椎管狭窄的症状。因此,腰椎畸形和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生有一定关系。

20.腰损伤后为什么易得腰椎间盘突出症

在大多数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都曾有过腰部外伤史,年轻患者占多数。
腰部外伤除可形成骨折脱位、脊髓创伤或下胶瘫痪等较严重损伤外,还可造成急性髓核突出,前纵韧带损伤或因腰稚局部肌肉、韧带、椎间盘损伤造成的腰椎椎节不稳等损伤。损伤在痊愈过程中,由于血肿炎性渗出物的纤维化、机化或是骨折后骨癫形成,均可不同程度的导致椎间盘弹性降低,间隙变狭窄等支持组织可退变、增生、钙化或形成永久性椎间孔狭窄,椎管狭窄。这些病理性改变可刺激、压迫相邻脊髓神经根、腰动脉等,从而产生腰椎问盘突出症的临床症状。
随着现代交通工具的发展,交通意外时有发生,由交通意外引起的腰部外伤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首发因素之一。此外体育锻炼、军训中因过大负荷或不适当运动均可致腰推损伤。
慢性损伤与长期从事某种职业及不良姿势有关,如教师、车床工人、坐办公室人员等工作均可引起腰部关节囊、韧带松弛乏力,从而加速退行性变化,逐步发生腰椎间盘突出症症状。

21 .什么是腰椎的动态平

正常的腰椎,其椎问盘、关节突关节、关节囊及腰椎周围的韧带、肌肉等组织具有正常的生理功能。当在静止状态时,保持解剖结构静态平衡,称为腰椎平衡,在它的功能范围内完成它应完成动作,叫动态平衡。腰椎内部各组织在它特定的范围内作相对运动,这些运动错综复杂,只要破坏了这一相对运动,就称为动态平衡失调。
例如,腰两侧肌张力不对称,极有可能是因外伤后局部肌肉痉挛,此异常力作用于腰椎间盘、关节突关节、韧带、肌肉等周围软组织,造成动态平衡失调,引起并加重退行性病变的结果。故对于背腰、下肢部位的软组织损伤,应及时有效地治疗。

22.腰椎为什么容易引起平衡失调

腰部在日常生活中要完成静力学(维持上半身正常姿态)和动力学(腰部活动时的拉力、剪力、压力等)的双重负担。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需要采取的姿势大多数是非生理性体位,这样就使腰椎骨关节结构,神经根等受到伤害,时间长了就会失去平衡,从而破坏了腰推正常的稳定性与灵活性。此外,肌肉活动中还要维持相互平衡与协调,由于腰部活动度大,长期负重,故要依赖强而有力的周围肌肉、筋膜和韧带来加强保护,腰部肌肉多,互相重叠交错,活动中伸缩有序,互相协调一致,但常因工作、年龄等因素,破坏了这些功能,从而引起直接或间接的损害和神经根的牵动,出现腰椎的退行性变化、肌肉痉挛及疼痛等临床症状。

23.关节突关节、关节囊及韧带组织退变是怎么回事

椎间盘因退变而变薄,患椎失去正常的活动度,相应的稚间关节受到异常压力,可引起关节软骨软化、骨质增生、关节滑膜囊肿胀或肥厚,囊内产生积液,上一腰椎下关节突向后移位,腰椎做后伸运动时,关节突抵于下一腰椎关节突背侧,以至活动受限制,腰椎的上关节突,突向椎间孔可刺激或压迫脊神经根。随着椎间盘,关节突关节发生退行性病变,位于椎弓间的黄韧带可呈现纤维变性或增生,当腰部后伸时腰髓稍变粗,由于椎弓间距离变短,退变的黄韧带可凸向椎管,使脊髓受到压迫性损伤造成严重的后果。腰椎的周围韧带因椎间盘等组织变性而松弛,加重了患椎的失稳程度。腰椎横突周围的韧带受到牵扯性损伤力,可引起骨质增生,横突孔周围骨赘可压迫或刺激腰动脉周围的副交感神经,引起腰动脉痉挛,影响供血。

24 .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病理变化

腰稚间盘突出症为一慢性退变性疾患,其病理变化也是一个长期发展过程。一般先发生的病理变化是椎间盘变性一一髓核、纤维环和软骨板全部呈现病理性改变,椎间盘变性,髓核的弹性减少向四周隆凸,甚则突出或脱出。慢性劳损、外伤和炎症等因素促发了纤维环的变性,周围的主要韧带也随之出现退行性改变,椎节松动、椎间隙变窄、失稳、分布不均和内压升高,易使髓核向四周移位,在后纵韧带薄弱条件下易突出后方,形成髓核突出,若中央有裂隙,则可使髓核组织进入稚管,形成脱出。
骨刺来源于韧带,椎间隙血肿的机化、钙化,作为机体的防御功能,骨刺虽为生理产物,但在稳定关节、消退局部反应和炎症上有一定意义,由于生物力学特点,一般以腰。一。多见。
骨刺的形成是腰椎退变进入难以逆转的标志。由于髓核的突出或脱出及骨刺的形成,会更增进一些继发性病理改变,如骨刺侵占椎间孔的出口,引起神经根早期出现水肿、渗出等反应性炎症,随后可逐渐纤维化,甚则变性,临床上产生下肢疼痛麻木为主的症状。

25 .刹车给腰椎间盘突出症带来的冲击

曾有报道:一辆肇事的汽车,即使车速慢至每小时6 公里,在发生撞击时,也会对车上乘坐者造成严重的腰部组织损伤或脊髓展荡。腰部的韧带和关节囊组织,腰椎关节正常的生理活动范围,恰好不至于发生损伤或脱位,但当活动范围刚好达到或稍微超过此极限时,不仅引起劳损,而且可致韧带或肌腿断裂,甚则发生半脱位。
一般情况下,无防备的急刹车.就可引起腰部肌肉或韧带的过度牵拉损伤,主要累及肌肉的细小部分(肌原纤维),并不涉及粗大的肌腹。故肉眼观察不到其病理变化过程,只有在显微镜下才可见到肌原纤维的水肿及出血等。若进一步机化,成为一个兴奋灶,会使肌肉应激性增高,而致肌肉痉挛,慢性疼痛及活动受限等功能紊乱。由于腰部肌肉神经未受累,故肌肉可能暂时麻痹,伤后并不立即产生疼痛、痛觉过敏、感觉异常或轻瘫。日常生活中常遇到病人在受伤后第3 天或更晚才感到“腰部不适,疼痛,麻木或感觉障碍”等,而到医院就诊。这种软组织的损伤,若不及时治疗,将会造成严重后果,如腰椎间盘突出症就是一种。

26.腰椎韧带的临床意义

连接腰椎椎骨的韧带有1000多根,主要韧带有前纵韧带、后纵韧带、黄韧带、棘间韧带及棘上韧带,韧带分布在椎骨各个部位,是两椎骨间的纽带,例如椎弓间有黄韧带,棘突之间有棘间韧带.等等,把相邻两椎骨连在一起。
3 条长而坚韧的韧带,把全部椎骨都连在一起。① 紧贴在椎体及椎间盘前面,上到枕骨,下至骸骨,叫前纵韧带;② 紧贴在椎体及椎间盘的后面,上至枕骨下到既骨管前壁,叫后纵韧带;③ 是从上到下将各个棘突尖连在一起,叫棘上韧带。3 条韧带中前纵韧带最结实。
韧带刚柔结合,既能屈又能伸,协助脊柱完成各种动作,使脊柱保持稳定和灵活的统一,如前弯腰时,前纵韧带松弛,后纵韧带紧张。向后弯腰时,前纵韧带紧张,后纵韧带松弛。配合十分默契.相关韧带的松弛与紧张保持动态平衡,才会使人体在任何时候都保持脊柱的稳定性。
韧带虽刚中有柔,但也有美中不足之处,就是在腰椎骨与髓骨交界处较薄弱,易受损伤引起腰痛。

27.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累及那些神经

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累及的神经有股神经、闭孔神经、坐骨神经。
股神经来自腰2 4 脊神经,当腰3 4 椎间盘突出时,即可损伤股神经,表现为腹股沟和大腿前面的疼痛,感觉异常等症状。闭孔神经也来自腰2 4 脊神经,由于分布走行不同,当突出物压迫闭孔神经时,表现为臀部深层的疼痛或麻木。坐骨神经来自腰4 5 和能1 3 神经根,当腰。一5 或腰5 一能1 椎间盘突出时,可使坐骨神经受压,产生根性坐骨神经痛症状。
腰椎间盘突出与所压迫的神经根,常是腰3 4 椎间盘突出,压迫腰4 神经根.腰4 5 椎间盘突出压迫腰,神经根,腰5 一髓t 椎间盘突出,压迫能。神经根,因腰5 神经根较粗,通道又狭窄,故较其他神经根更易受累

28.腰椎椎弓的组成

腰椎可分为椎体和椎弓两部分。椎弓位于椎体的后方,呈半环状,两端与椎体相连,共同围成椎孔。椎弓包括7 个突起,推弓根、椎板、上下关节突、左右横突和棘突。椎弓的后部扁平,称为椎板相邻的稚板之间,有较厚的黄韧带相连。

29.椎间盘的血供及营养如何

椎间盘的血供及营养可以从胎儿及幼儿的脊柱看,有的血管分别从前后面中央点朝向软骨椎体的中心。背向侧椎体动脉,注人背侧血管湖,向上下各分出一支至发生椎间盘的中心,即轴向椎间盘,邻近脊索。腹内侧动脉、注人腹侧血管湖,与前者分布相同,每个椎间盘各有三个主要动脉供应其上下面,即背侧、腹侧及轴向稚间盘动脉。当其进人软骨区时,各发出外侧、背侧及腹侧支,在发生的透明软骨板区三个椎间盘动脉的分支互相吻合,分出无数血管支至椎间盘。这些血管支,在纤维环非常小,有毛细血管壁。每个动脉有两个伴行静脉。成人椎间盘几乎完全无血管,仅纤维环周围有些小血管穿人。
椎间盘的营养在10 岁前,多来自血管,10 岁后软骨板上的血管封闭,由于髓核与稚间盘的小孔,不大于1 . 5 毫米,血管不能进人,水分与营养物质主要来自椎体的吸收作用.这种作用来自日常动作给予椎体问的压力改变。其吸收的电解质多为带负电的硫酸根(以:一)等.30 %来自软骨板,70 %来自纤维环。非带电的氧、糖等,70 %来自软骨板,30 %来自纤维环。

30 .影晌腰椎间盘营养的因素有哪些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突出的椎间盘或多或少地存在营养障碍,促进了椎间盘的退变。因此,研究影响腰椎间盘营养的因素,注意减少这些因素的影响,是预防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措施

( 1 )运动的影响适当的运动可以改善椎间盘的营养,对椎间盘是有益的;而过量运动、持续负载运动,椎间盘受到超负荷压力时,水外滋,含水量减少,压力解除后,水又进人椎间盘,含水量又恢复。椎间盘不断膨胀和缩小,由于推间盘体积在不断变化,从而直接影响椎间盘中央的营养的浓度,使中央缺乏营养。适当运动可影响椎间盘周边的循环,改变代谢物质到达、离开椎间盘的速率。而过量的运动,椎间盘水分的脱失和吸收失调,髓核逐渐处于脱水状态,其弹性和活力易减退,椎间盘易被压缩.使纤维环向外膨出,所以过量的运动肯定对椎间盘的营养是有害的。
( 2
)展动的影响腰椎的展动,将对椎间盘结构、细胞和大分子产生不利影响。有人曾将麻醉动物垂直置于震动平台,使用5 赫兹频率进行震动实验,结果出现椎间盘内氧活力和细胞活性下降,随着震动时间的延长,硫酸盐的摄取和水含量、下降,以髓核最为明显。椎间盘的血运障碍可促使推间盘的含水量减少和纤维环的增粗,玻璃样变性,甚至断裂。这也说明,为什么司机职业中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率较高。
( 3
)吸烟的影响长期吸烟易致动脉硬化,毛细血管断裂、狭窄并进而影响微循环,由于微循环障碍,椎间盘内细胞代谢必定受到影响,从而降低了进人椎间盘的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的进人和排出,在一段时间后不可避免地出现营养障碍。综上所述,椎间盘需要良好的血液供应环境,凡可能影响椎间盘营养的因素,都可能成为引起和加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因素。

31.腰椎椎骨的血液是如何供应

椎骨的血液供应主要来自椎间动脉,腰椎部的椎间动脉发自腰动脉和骼腰动脉。椎间动脉一般是一条,有时也成对,沿脊神经腹前侧人推骨,在椎间孔内分为三个主要分支:腹侧支,供应该部硬膜、硬膜外组织、韧带和椎体的血运;背侧支,供应该部硬膜、硬膜外组织黄韧带、椎弓血运;中央支,供应脊神经根和其脊髓膜血运。除上述血液供应椎体以外,还有骨膜支、肌支在椎骨表面形成动脉网以供椎骨。
椎静脉丛分椎内静脉丛和椎外静脉丛两部分,椎内静脉丛收集椎骨和脊髓的静脉血,汇人位于椎间孔部的椎间静脉,再汇入到椎静脉。椎外静脉丛收集推骨及其周围肌肉的静脉血。

 32 .腰椎间盘突出与脊神经根有何关系

从第1 腰推起,越向下神经根越粗,而椎间孔越向下越细小,即说明神经根与椎间孔之间的距离越来越狭窄。如果腰椎间盘突出时,使椎间孔更为狭窄,以至于压迫神经根,出现临床上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症状,了解了腰椎间盘与椎间孔的结构关系也就便于理解以下问题。
一般情况下,腰3 4 椎间盘突出,会压迫腰4 神经根。腰‘一,椎间盘突出,压迫腰:神经根,而腰5 一骸1 推间盘突出,会压迫能卫神经根。其中腰4 5 椎间盘突出占多数。

33.椎间盘突出的病理变化是什么样的

临床上一般将腰椎间盘突出的病理改变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突出前期,突出期和突出晚期。
突出前期。随年龄的增长,椎间盘退变、劳损,使纤维环变薄,出现裂隙,髓核活动范围增大,靠近纤维环裂隙处。此时,病人只觉腰部疼痛不适,不伴有下肢放射痛,麻木感。
突出期。在劳损和退变、纤维环变薄的基础上,加上一些外界诱因,如受寒凉或潮湿,运动幅度过大等,髓核便从纤维环薄弱处突出,压迫、刺激神经根,出现临床症状。如果是急性突出,还会伴有神经根创伤性炎症反应。
突出晚期。腰椎间盘突出后,椎间盘本身及其邻近组织都会发生些继发性病理改变。

34.腰椎肌肉的解剖生理特点

人的腰部肌肉相当丰富,直接作用于腰椎的肌肉有背阔肌、下后锯肌、能棘肌、腰方肌、腰大肌等。间接作用于腰椎的肌肉有臀大肌、半胜肌、肌腹前外侧壁肌、股二头肌、半膜肌等。这些肌群以腰椎为轴心,前后、左右相互平衡协调,协助韧带保持腰椎相对的稳定,维持腰椎某一特定状态。如髓棘肌,可帮助脊柱做伸腰和旋转运动,为其提供动力,又有“伸背肌”的雅号。如果这些肌肉因为外伤、过度疲劳、久病、营养不良或各种不良姿势而受到损伤时,就不能使脊往很好地保持稳定。椎间关节或韧带因此受到挤压和牵拉而引起腰痛。
腰部肌肉与脊柱的活动,既互相协调,又互相制约,若脊柱有缺陷,稳定性受到影响,可以由肌肉代偿来弥补,当肌肉萎缩无力时,又会给脊柱带来负担,造成畸形或劳损。

35.腰推后关节的组成

腰椎后关节由每两相邻腰椎的上下关节突组成,即上一椎骨的下关节突和下一椎骨的上关节突。其位置关系为上一椎骨的下关节突在外,下一椎骨的上关节突在内,关节囊较厚。腰椎后关节的关节面与水平面成直角,.与额状面成45 角,可做前屈、侧屈运动,几乎不能够旋转。关节突前方有黄韧带加强,后方有部分棘间韧带加强。

 36 .脊髓三层被膜的临床意义

脊髓表面包有三层被膜,由外向内依次为硬脊膜、蛛网膜和软脊膜。
硬脊膜。位于表层,质坚韧。上与硬脑膜相续,在枕骨大孔处与骨膜愈合,下端到达第2 3 骼椎,向下形成终丝的被膜。硬脊膜与椎骨骨膜间狭窄的腔隙称“硬膜外腔,’。内有疏松结缔组织和静脉丛,为硬膜外麻醉的注药处,如果出现椎管狭窄等因素而致静脉淤滞时,可致使椎内静脉扩张,并产生临床症状。
蛛网膜。是一薄层结缔组织。含有胶质、弹力和网状纤维,外与硬脊膜间有窄隙,称“硬膜下腔”,内面与软脊膜间有宽大的间隙,称“蛛网膜下腔”,内容脑脊液。蛛网膜下腔上方与脑部蛛网膜下腔相通。下成盲端,称终池。临床上常在此进行腰穿,抽脑脊液,注射麻醉剂,碘油脊髓造影。
软脊膜。是一层富有血管的膜,结构分两层。内层紧贴脊髓表面,并发出纤维隔进人脊髓,血管沿此进人脊髓,纤维隔还形成血管周围间隙的外壁,对胶状物质起屏障作用。外层是由胶原纤维束组成的网,与蛛网膜小梁相连。在脊髓的外侧,由软膜外层发生三诵形隔膜,尖向外,附着于硬膜外面,称齿状韧带。齿状韧带有19 20 对,对脊髓起固定作用。
脊髓被膜在脊神经处移行至神经表面,穿过硬脊膜后。三层被膜均包绕神经根,其后根节称为根轴,根轴有保护神经根的作用,并与周围的结缔组织一起牢固地固定在椎间孔处。

37.腰椎椎管的临床意义

腰椎椎管由各个腰椎的椎孔及其连接组织构成,容纳脊髓及其被膜、脊神经和马尾神经。椎管前壁为椎体、后纵韧带及椎间盘后面。椎管的后壁为椎板和黄韧带,前后壁借外侧角分界,左右外侧角的两边是椎弓根,它伸人椎间孔。若椎间盘突出或椎间关节发生炎症时,都可使外侧角变小,影响神经根和硬膜囊的外侧部。腰椎椎管是由各个腰椎的椎孔相连而成。椎孔有两个径。矢状径是椎体的后缘至两椎板联合处内缘的最长距离,椎孔横径为两侧椎弓很向外突出的内缘间最宽距离,以矢状径距离最有临床意义。一般认为,如果矢状径为10 13 毫米,可划分为相对椎管狭窄,如果有椎间盘膨出或椎体后缘骨刺,会造成轻微的压迫,可发生神经受压症状。椎骨矢状径为]0 毫米或更小者为绝对推管狭窄,临床上称为腰椎管狭窄症。也要结合临床症状来综合分析,若推管矢状径小于13 毫米,且有椎管狭窄的症状和体征,也可下腰椎管狭窄症的诊断,有的推管矢状径小于10 毫米.但无症状和体征,即使诊断为腰稚管狭窄症,也无任何临床意义,也应参考横径。如矢状径大于13 毫米,但黄韧带肥厚钙化,挤压硬膜囊,也会出现症状。
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其椎管内的储存空间,包括硬膜外腔和蛛网膜下腔完全消失,大多数原发性腰推管狭窄症的患者,在青壮年时期就出现了神经根或马尾神经受压症状,与后天因素关系不大。继发性腰推管狭窄症的患者,如腰椎间盘突出后形成的椎管狭窄,多在突出的椎间盘复位或变位后症状消失,多以低的椎管矢状径最小。

38 .腰椎与相邻组织的关系

腰椎椎体和椎间盘的前面为腹后壁的中央部分,前纵韧带由上而下逐渐增宽,附着并覆盖在椎体和椎间盘的前方,月两肌脚右侧起自腰,一3 椎体及椎间盘侧方,椎间盘前侧最重要的结构是中线附近的大动脉、大静脉。腹主动脉与腰一3 椎间盘相接触、在腰、椎体下缘分叉为骼总动脉,左侧骼总动脉在中线偏左与腰4 椎间盘接触,骼静脉汇合成下腔静脉,位于腹主动脉的右侧,也与腰一4 椎间盘接触,腰5 推间盘不与上述大动脉贴近,但前面有能中动静脉通过,位于它的前方有骸前血管丛。
椎问盘侧方与起于腰椎横突的腰大肌相邻,在腰大肌内缘有输尿管,紧贴腰椎侧方有交感神经链,因此,前路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应注意到这些结构。
腰椎间盘的后方结构与椎体一并构成椎管的前壁,椎间盘纤维环后Mll 中央部分与后纵韧带相连,两侧无后纵韧带加强,故椎间盘突出多发生在一侧,后侧椎间盘与椎管结构有密切的关系,当腰椎间盘突出时、可以影响到椎管内脊椎动、静脉的循环和神经纤维的传导功能,了解这些关系有助于理解腰椎间盘突出后,症状的变化与椎管内解剖的关系。

39.腰部脊神经的构成和分布

由第1 4 腰神经的前支组成腰丛,位于腰椎两旁,腰大肌深面。主要分支有股神经和闭孔神经。股神经在腰丛中最大,由第2 4 腰神经组成,在股部行于股动脉外侧,下行离腹股内不远即分出许多分支,肌支支配股四头肌的运动,皮支支配大腿前面、小腿内侧缘皮肤感觉。闭孔神经经闭孔人股部后分两支,一支到大腿内侧支配大腿内侧的内收肌群皮肤的感觉和肌肉的运动,另一支到镜关节,支配能关节的感觉。
4 5 腰神经及能、尾神经的前支组成能丛,位于骨盆后侧壁,主要分.支有坐骨神经和阴部神经。坐骨神经为全身最长最粗大的神经,由风一能,脊神经组成,出骨盆后在臀大肌深面下行至大腿后面分出,肌支支配股后肌群的运动,当下行达胭窝上方分为胫神经和脖神经,支配小腿和足部肌肉的运动及皮肤感觉。阴部神经与阴部内动脉伴行穿盆腔后,绕坐骨棘外下方至会阴部,支配会阴部皮肤感觉和肌肉的运动。

40.风、寒、湿能引起腰椎间盘突出症吗

临床上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产生,是由于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有椎lhl 盘本身退行性病变及椎间盘有发育上的缺陷。外因则有损伤、劳损及受寒、着凉等。风、寒、湿邪是引起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外因。
本病症属于祖国医学“痹证”范围,“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是从病因上说的。因涉水畏雨,气候剧变,冷热交错,居处潮湿等,使风、寒、湿邪乘虚侵袭人体,滞留于腰部,寒性收引,湿性勃滞,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而致腰部疼痛,转侧不利,日久经络失养,气血亏虚,不能温运四肢,出现下肢麻木。腰为肾之腑,肾与膀胧相表里,足太阳膀胧经循行于腰,故本病多位于足太阳膀胧经处。
西医认为,受寒凉,腰部肌肉痉挛和小血管收缩影响局部微循环和椎间盘营养。肌肉紧张痉挛,可增加椎间盘压力,特别对于已有变性的椎间盘,可造成更进一步损害,而致使髓核突出,导致腰推间盘突出症。

发表时间:〖2010/2/27〗    浏览次数:〖9400
打印】 【关闭